全血、血清和血浆是血液中的不同成分,它们在组成、性质和用途等方面存在差异。
一、全血
定义和组成
全血是指血液的全部成分,包括血细胞(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)和血浆。它是一种红色、不透明、具有黏性的液体。
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,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。例如,当我们在高原地区时,身体会通过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来适应低氧环境。白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,能够吞噬病原体、产生抗体等。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,当血管破损时,血小板会聚集在破损处,形成血栓,阻止血液继续流出。
采集和保存
全血通常通过静脉穿刺采集,采集后会加入抗凝剂,防止血液凝固。常见的抗凝剂有枸橼x酸钠等。全血保存的条件较为严格,一般需要在特定的温度(如2-6℃)下保存,保存时间相对较短。例如,在目前的输血实践中,全血保存期根据所用的保存液不同,一般在21-35天左右。
临床用途
全血主要用于大量失血的情况,如严重创伤、手术中大量出血等。但随着医学的发展,全血输注的情况逐渐减少,因为其成分相对复杂,有时候患者可能只需要其中的某一种成分,如红细胞来改善贫血,或者血小板来控制出血。
二、血浆
定义和组成
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,约占全血的55%。它主要由水(约占90%-92%)、蛋白质(如白蛋白、球蛋白、纤维蛋白原等)、电解质(如钠、钾、钙、氯等离子)、营养物质(如葡萄糖、氨基酸等)、代谢废物(如尿素、肌酐等)和激素等组成。
其中,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,它对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能够防止血管内的液体过多地渗透到组织间隙。球蛋白包括多种免疫球蛋白,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。纤维蛋白原是凝血x因子之一,在凝血过程中可以转变为纤维蛋白,使血液凝固。
分离方法
血浆是通过离心全血,使血细胞沉淀到管底而得到的上清液部分。如果在离心前加入抗凝剂,得到的是含有纤维蛋白原的血浆,称为普通血浆;如果在离心前让血液自然凝固,然后再离心,由于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已经转变为纤维蛋白参与凝血x块的形成,此时得到的上清液中不含纤维蛋白原,称为血清。
临床用途
血浆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补充凝血x因子、扩容等。例如,对于一些患有凝血x因子缺乏症的患者,如血友病患者,输注血浆可以补充他们所缺乏的凝血x因子,帮助止血。在大量失血导致休克的情况下,输注血浆可以扩充血管内容量,维持血压。
三、血清
定义和组成
血清是血液凝固后,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x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。它的成分与血浆相似,但缺少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参与凝血的因子。
由于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,所以它不会凝固。血清中仍然含有其他多种蛋白质、电解质、营养物质和激素等成分,这些成分对于检测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。
分离方法
让血液自然凝固,通常是在没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采集血液,放置一段时间后,血液会自然凝固形成血x块。然后通过离心的方法,将血x块与血清分离,得到血清。
临床用途
血清在医学检验中应用广泛。例如,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各种酶(如谷丙转氨酶、谷草转氨酶等)的含量,可以帮助诊断肝脏疾病;检测血清中的抗体(如乙肝表面抗体等)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,判断是否感染过相应的病原体或是否具有免疫力。
声明:远慕生物所售产品均不可用于人体、动物诊断等临床试验,我司产品仅供科研使用!